众所周知,东乡县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基础薄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地方,易地搬迁是解决这一难题,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该县鼓励山区群众易地搬迁“下山入川、出山进城”,一次性解决住房、上学、饮水、就业等问题,让山区群众彻底“断穷根”。从搬出穷山沟,到开启新生活,始终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全过程,凝心聚力打好搬迁战,统筹资源做好社区治理,千方百计带动群众增收,让众多贫困群众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福康社区是东乡县那勒寺镇、五家乡、赵家乡等乡镇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涉及这三个乡镇的16个村。群众搬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在集中安置地设立党组织,配强干部队伍,搬迁群众就有了“主心骨”。今年2月,那勒寺镇党委组建福康社区工作组,决定马永海担任福康社区工作组组长、社区党支部书记。福康社区党支部现共有党员9名,其中党员干部2名,易地搬迁迁入群众党员7名。福康社区设便民服务大厅、警务室、图书阅览室、党员干部活动中心等多位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对贫困群众提供搬迁入住、水电暖代办、安置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各方面的贴心服务,帮助群众尽快完成由村民到居民、由庄稼汉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
社区成立后,所有工作从零开始。在脱贫攻坚这一场大考中,“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群众是阅卷人”,困难群众在盼着,各级领导在看着,卷子答到社区那一刻工作组才知道,其实每一道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新组建的工作组抓学习提素质强能力,抓作风办实事求满意,不分昼夜扎根社区,一点一滴服务群众,对重点难点问题反复研究、集体商议,推行居民议事大会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动各项事务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社区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工作组和党支部的工作也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和支持,加快了搬迁群众从农民到居民转变的进程,实现了贫困群众搬的进来、住的安稳、过的舒心。
能投身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各级干部一生宝贵的财富,也是工作组全体成员的荣幸。工作组全体成员始终把工作当成事业干、把岗位当成阵地守,做到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清醒,工作上认真。工作组平时勤于钻研业务,积极参加镇党委、社区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组织的培养和全镇干部的帮助下,工作组每一名成员都成长为独当一面、敢于创新、担当作为的新时代干部。
“普通人眼里的生活琐事,对搬迁群众来说,却是关系他们能否留得住的大事。”从社区成立那天开始,工作组全体成员牢记组织的嘱托和习近平总书记“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孜孜教诲,一如既往的坚持舍小家,顾大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工作组践行党的优良传统,穿梭在楼宇间,行走在单元中,深入居民家中,了解居民生产生活状况,虚心听取居民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建议,认真解决居民遇到的困难问题,同时把大多数居民的所思所盼所想反馈给镇党委,做到上情下达,当好“桥梁”“纽带”。群众要满意,关键要多办实事。工作组创新设立“十四个一点”服务理念,用真心、动真情、体民意、解民忧,增强干部的为民情怀,疏导群众搬迁后的复杂情绪,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他们正是用这种一点一滴的细节,关心关注着群众的冷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补齐“最大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答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牵挂。工作组始终紧盯搬迁户入住过程中发现的基础设施短板,但凡有住户反映水电、暖气等问题,工作组无论是谁都会上门解决;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工作组总是在第一时间联系物业人员进行处理,并及时对处理结果进行跟踪和反馈。部分水电暖等室内设施存在故障,给易地搬迁群众入住后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群众颇有怨言,甚是着急。为了精准解决部分水电暖等室内设施急需维修问题,工作组绘制了福康小区住户分布图,对存在的问题对号入座,逐户上门排查后进行标注,积极与施工方、物业协调,安排联户干部上门跟进,逐户维修,逐个销号,解决了群众的不便。
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组刚进驻福康社区时,正值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县乡全面启动一级响应,疫情防控成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完善社区疫情防控值班制度,马永海带头示范,工作组组织党员、发动群众,坚持昼夜和群众一起轮班值守,严控严防,严格测量体温,详细登记进出人员信息,做到了福康社区零感染。在了解到很多社区居民因为没有口罩而无法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时,工作组在自身十分紧张的口罩中,拿出了一部分发给社区群众,在分发的过程中趁机宣传在疫情防控中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并手把手给老人和孩子进行佩戴示范。工作组这种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行为,获得了社区住户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社区坚持走群众路线,把政策宣传给群众,把标准要求交给群众,措施办法来自群众,工作落实依靠群众。每月召开一次社区居民议事大会,为社区居民搭建“谈话说事”的平台,所有重大事项决策都在“议事大会”讨论研究,居民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决策者。在居民议事大会上,工作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居民传达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讲解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全县的发展变化,宣传搬迁后的务工、就业、养殖、教育等相关政策知识,解读小区内的文明公约,引导大家共同创建文明和谐小区,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坚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农民变成居民,要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确保居民“身有所栖、心有所寄”。工作组和党支部决定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抓起,用先进文化教育群众、凝聚人心,组织露天播放《地道战》、《辽沈战役》等爱国主义影片、邀请东乡县文化艺术团进行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这是每个易地搬迁点党组织的首要任务。福康社区刚刚成立时,群众还在继续搬迁,小区内的绿化和部分室外工程还未完全竣工,有些室内设施需要维修,环境卫生的脏乱差和后续产业的未建成让搬迁群众对以后的生活顾虑颇多,也十分迷茫,“如何去赚钱,怎么养活一家人,水费、电费怎么交......”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大家,甚至导致有的群众不愿意搬迁。
乐业才能安居,稳定就业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必答题”,也是搬迁安置地各级党组织的发力方向。产业振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和关键。养牛养羊发展养殖产业是东乡民族的传统,牛羊养殖业是家庭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福康小区的群众反映入住后没有办法养牛养羊,家庭收入单一。工作组从大局着眼、从细节入手,和联户干部一起入户了解群众发展牛羊养殖的意愿,摸排有发展牛羊养殖意向和产业发展能力的群众100多户,积极衔接汇报。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谋划,多方协调,在福康社区向南550米处流转土地60多亩,建成牛羊养殖棚,确保66户群众进行养殖,并经常到养殖圈舍向群众宣传牛羊疫病防控知识,动员群众购买牛羊养殖保险,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养殖难、收入少、住不稳的问题。养殖户马德胜现养殖羊63只,至今已产羔30多只,年底产羔可以达到50多只,预计今年可以实现纯收入3万元左右。看到群众脸上喜悦的笑容,工作组全体成员感到由衷的欣慰。
为了进一步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彻底解决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实现脱贫致富,投资3600万元建成占地7.722万平方米的那勒寺镇易地搬迁后续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两层36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一座,解决搬迁群众和周边贫困群众的务工就业问题。工作组严格落实“122”劳务奖补政策,鼓励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目前社区341户1064人劳动力中已就业317户626人。
把解决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重点,把群众的满意作为工作的目标。杨家沟村上社群众马有苏顾虑很多,不愿意搬迁,得知情况后,工作组和帮扶干部上门入户动员,组长马永海开着自己的车将马有苏接到福康社区,实地参观已入住群众的生活状况,实地宣传搬迁后就业、务工、产业发展等易地搬迁政策,让马有苏放下了所有顾虑,顺利入住新居。巴哈松村马哈三、妥依卜拉木反映无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就业难,收入低,有参加劳务技能的意愿,针对具体情况,工作组及时与县职校协调联系,并和帮扶干部一起连夜开车将马哈三、妥依卜拉木二人送到县职校参加技能培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上级领导的殷切关怀帮助下,通过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和所有居民的共同努力,福康社区短短几个月建成了全县“民族团结”示范社区。2020年10月组长马永海被评选为全州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马永海说:“这份荣誉来之不易,我们将倍加珍惜。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份成绩是肯定,也是鞭策。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如今的福康社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现在的福康社区,到处绿树成荫,到处花团锦簇,凉亭下老人们窃窃私语,院子里小孩们打闹嬉戏。小区的环境从一开始的乱扔乱放到现在的整洁有序,群众的衣着从一开始的满身尘土到现在的干净整洁,群众表情从一开始满脸茫然到现在的笑容满面。一个成长才一年多的崭新的福康将展现在世人面前。记得有一位搬迁到福康社区的老党员发自内心说:“易地搬迁,搬出了群众的希望,搬出了群众幸福安康的好生活,我们时刻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搬迁之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群众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困扰着每一个搬迁户,然而搬迁到福康社区后,这么多年困扰群众的难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