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客祁宗元(马志勇 搜集整理)

来源:东乡县博物馆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10-09
字号:
收藏

愚公移山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河州,也有这样一位“愚公”,名叫祁宗元。

祁宗元是黄河南面的东乡红崖子扎木池村人(曾属永靖县)。红崖子山陡壁峭,水势湍急,有剥蚀之虞,无灌溉之利。门前黄河流,地里浇不上。虽然也有几架水车,地多水少,根本不夠用。当年人们每每望水兴叹,却无能为力。祁宗元心灵手巧,是当地有名的“扎木池木匠”,民国 7 年(1918 年),已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祁宗元望着滚滚西去的黄河,再看看枯焦的庄稼,思绪万千,怎么能让黄河水灌上水田就好了。于是萌发了引水灌溉、变害为利的念头。为此,他曾背着自制的简易测量工具,爬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测。他觉得从距离15华里黄河上游的河滩祁杨开挖一个洞口凿山引水,就能灌溉红崖子扎木池的上万亩粮田。但要真正凿通3000 米的石洞,谈何容易。于是他与当地红崖子、扎木池两村的老百姓们商量,村民们都笑他太痴,纷纷嗤之以鼻。后来经过他的再三解说、协商,众人答应渠成之后付给他一定的报酬。于是他毅然兴土动工。木匠的工具用不上,就改用石匠的工具。就这样,他买了钢钎铁锤、柳筐背篼。山虽然不是石头山,而是红胶泥,比石头还难挖。石头还能一块一块凿下,红胶泥一凿子进去,只有一个泥缝缝。他硬是用人力一锤一锤地砸,一钎一钎地抠,一筐一筐地拉,一背篼一背篼地背。有人问他:“你这样一锤一锤地砸,啥时候才能凿通这九千尺的石洞?”祁宗元坚定地回答:“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10年不成,来他个20年,总有成功的时候!”说罢便继续凿山不止。

祁宗元先是卖了自家的粮食,雇请民工来凿石洞,后来又变卖了自家的田产来维持施工。两年后,石洞不到 1 千米,他的全部家产早已赔垫殆尽。凿洞的工地上只剩几个家人,可如此浩大工程只进行了一半。为了节省开支,小脚妻子也被他休了。以后连正常生活都发生了困难,父子三个便轮流乞讨,一人供食,二人昼夜工作,从未间断。他们父子艰难开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当时临夏军政要员戴靖宇和知县刘经沣,于是拨款两千元予以支持,但对于浩大的工程也只是杯水车薪,凿洞又进展了一千米后无以为继。当地老百姓虽也信其所言,但没有人肯资助,只答应石洞凿成,可以助工疏挖。祁宗元虽大字不识,没有文化,但性格十分刚毅、倔强。年近七旬时,仍长髯飘飘,发髻高挽,一身道人装束,并发誓再艰难也要致力此事,造福于民众。如若不成功,发誓于来生。到民国17年(1928 年),由于社会动荡,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终于不得不停工。但他的这种执着的精神,在黄河两岸传扬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称之为“东乡愚公”,又叫洞客。而他的真名祁宗元,很少有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