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刺绣:从乡野技艺到市场新星 一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乡村振兴实践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一群女性正用一针一线绣出生活的改变。曾经服务于家庭日常的东乡刺绣,如今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不仅是传统工艺的复兴,更是一场关于女性经济独立、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探索。这一变化的背后,离不开马箫箫的努力。这位年轻的东乡族创业者带领着一支由当地妇女组成的刺绣团队,依托非遗技艺,将东乡刺绣从“家用装饰”转变为产业化、市场化的富民经济,为东乡女性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传统技艺焕新生:东乡女性的经济新机遇
东乡族女性几乎人人都会刺绣,这一技艺代代相传,主要应用于鞋垫、被褥、枕头等家居用品。然而,长期以来,这门手艺仅限于家庭范围,未能形成真正的市场价值。
“过去,东乡女性很少有经济收入,外出务工的机会也很有限。”马箫箫回忆道。2017年,她收到朋友赠送的一双手工刺绣鞋垫,惊叹于其中独特的民族美感。她开始思考:为何不让这项传统技艺走向市场,让它成为东乡女性实现经济独立的桥梁?
2018年,她成立东乡县土本土商贸有限公司,开始探索东乡刺绣的商业化之路。2019年,她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契机,与企业合作,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吸纳更多妇女参与刺绣生产。到2020年,她创立“赛昂花儿”品牌,并成立“女匠十三秀”刺绣团队,让东乡刺绣逐步完成从家庭手工艺到市场化品牌的蜕变。
市场化之路:从鞋垫到国际时尚秀场
要让东乡刺绣真正走向市场,仅靠传统工艺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
在从事服装设计行业的朋友启发下,马箫箫带领团队将东乡刺绣与现代家居用品结合,开发出刺绣灯罩、U型枕、抱枕等创新产品,迅速受到市场欢迎。她们采用“标准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确保批量产品的市场供应,另一方面保持手工艺品的独特性。
真正让东乡刺绣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转折点,是2021年上海时装周的亮相。为此,团队提前数月筹备,当东乡刺绣作品在国际T台上惊艳亮相时,观众为之震撼。
女性角色的重塑:从幕后走向台前
刺绣产品如果仅仅作为静态展品,很难真正赢得市场。为了打破这一限制,马箫箫团队决定让绣娘们自己成为产品的代言人,穿着并展示刺绣服饰。然而,在最初动员绣娘参与走秀时,许多家庭持反对态度,经过团队反复沟通,并对服饰进行调整,使其既符合民族文化认同,又能展现刺绣的艺术魅力。最终,六位绣娘勇敢走上舞台,成为东乡刺绣走向市场的第一批代言人。
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舞台上的自信绽放,这不仅是一次时尚展示,更是东乡女性意识觉醒的时刻。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通过作品赢得认可、通过走秀被世界看到——这些经历让越来越多的东乡女性意识到,她们不仅是家庭中的一员,更是社会的个体。
东乡刺绣的未来:从文化传承到高端定制
随着市场的扩大,东乡刺绣正从大规模生产逐步向个性化、高端化发展。
“我们不仅要批量生产,更要打造具有收藏价值的精品。”马箫箫说。她的团队开始与画家合作,将名师画作转化为刺绣作品。一幅描绘东乡唐汪特产大接杏的刺绣作品,在拍卖会上以7万多元的价格成交,标志着东乡刺绣进入高端文创市场。
如今,“赛昂花儿”品牌已拥有102位固定签约绣娘,带动500余名妇女灵活就业,开发70多款文创产品,形成了东乡刺绣独特的市场体系。与此同时,团队正在建设东乡刺绣图案数据库,以保护传统图案的知识产权,并计划开拓中东和东南亚市场,进一步扩大东乡刺绣的国际影响力。
乡村振兴的新模式:非遗产业化的启示
东乡刺绣的成功,不仅为当地妇女提供了稳定收入,也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市场化运作,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当东乡刺绣这项非遗技艺能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女性经济地位,并吸引资本投入时,它便不仅仅是文化遗产,而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经济模式。
近年来,在政府支持、企业合作、电商推广等多重助力下,东乡刺绣实现了从地方手工艺到市场化品牌的跨越。2021年至今,东乡县已举办55期刺绣培训班,培训人数达4500余名,孵化刺绣产品130余款,帮助1000余名妇女通过刺绣实现居家就业增收。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被改变的命运。马箫箫说:“东乡刺绣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希望的种子,正在改变越来越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