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本站
  • 搜全州
  • 搜本站

第五辑:省级非遗东乡族钉匠工艺——从元代传承至今的“瓷器复活术”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4-15
字号:
收藏

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一项传承近千年的传统技艺——东乡族钉匠工艺,正以独特魅力诉说着民族智慧与匠心传承。这门以“金刚钻补瓷器”闻名的手艺,不仅是东乡族先民“撒尔塔”人从中亚带来的文化瑰宝,更在2008年被列入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传统工艺中“化腐朽为神奇”的典型代表。

驼铃古道传绝技 市井吆喝留记忆

东乡族钉匠工艺历史可追溯至元代至元年间。史料显示,东乡族先民“撒尔塔”人将这项技艺从中亚引入中国,最初用于游牧民族金属器皿的修补。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瓷器在民间广泛使用,钉匠工艺迎来发展鼎盛期。锁南、龙泉、坪庄、春台等地的钉匠凭借精湛技艺声名远扬。彼时,钉匠们挑着扁担走街串巷,“钉锅钉碗吆——”的悠长吆喝声,常引得村民纷纷拿出破损的茶碗、瓷盆。他们以金刚钻为“笔”,在瓷器上“穿针引线”,修补后的器物不仅滴水不漏,还常用蚂蟥状铜钉进行装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刚钻下藏绝技 微观艺术显匠心

东乡族钉匠工艺主要分为焊补与钉补两类。焊补多用于铁器、铜器修复,而钉补则专注于细瓷、眼镜等脆弱器物。其中,钉补技艺尤为复杂,需经过清洁裂缝、固定器物、钻孔定位、铜钉塑形、打磨抛光等十余道工序。最为关键的是“金刚钻”的使用——米粒大小的金刚石镶嵌在钻头前端,钻孔时需全神贯注,稍有偏差便功亏一篑,正如老话“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所描述的那般严苛。

经修补后的瓷器,裂纹处点缀着金丝银线般的铜钉,形成“破镜重圆”的独特美学效果。例如,清代紫砂壶的裂纹经钉补后,可化作梅枝图案,让残器重获新生。这种“节俭美学”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备受青睐,钉匠们也因此被称为乡间“行走的艺术家”。

工业浪潮冲击 非遗技艺濒危

随着现代工业快速发展,廉价瓷器大量涌入市场,钉补需求急剧减少。到21世纪初,仅有名瓷文物、贵重眼镜等少数高端器物需要钉补,钉匠行业濒临消亡。老艺人陆续离世,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缺乏兴趣,钉匠工具与技法面临失传风险。据了解,20世纪活跃在东乡的钉匠群体中,如今仅存少数传承人,如1931年出生的妥福才,他从父学艺的经历成为这门技艺存续的珍贵见证。

多方合力抢救 非遗重焕生机

面对濒危局面,东乡县委、县政府自2005年起开展系统性保护工作:记录建档留存技艺,拍摄工艺纪录片,编撰《东乡民族技术大全》,收藏20套传统工具并留存大量工艺影像资料;扶持传承培养新人,为妥福才等传承人设立固定摊点,并通过“以师带徒”模式培养新生代匠人。2024年,县文化馆举办钉匠工艺培训班,吸引数十名学员参与,有效缓解技艺断层问题;创新形式传播文化,通过情景剧、非遗展览等形式活化技艺。2020年,东乡县博物馆编排以钉匠为主题的短剧,通过“游客打碎盖碗”的情节展示工艺魅力,引发公众对非遗保护的广泛关注。

东乡族钉匠工艺不仅是一门传统技艺,更是民族交融的生动见证。其独特的工具设计,如防脱落的皮垫金刚钻,以及工序中的智慧,如铜钉装饰,都体现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深度融合。保护这门技艺,对于守护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基因库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在东乡县锁南集市上,仍能看到钉匠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手中的金刚钻与铜锤敲击出的,不仅是修补器物的声响,更是一曲跨越千年的文化长歌。正如非遗保护者所说:“让钉匠工艺‘活’下去,就是让民族记忆永不褪色。”

 



x
  • 关于2023年度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的公告
  • 互联网+督查